集成金融赴港上市 難掩小貸融資尷尬 |
【 字體:大 中 小 】【打印此頁】? 日期:2013-11-14 瀏覽次數:3406 |
集成金融昨日赴港上市成功,無疑成為了小貸行業的最亮眼事件??偛课挥趶V東佛山的這家企業,主要業務是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及擔保服務,這是繼鱸鄉小貸之后第二家實現上市融資的國內小貸公司。
能打通融資之路的小貸公司并不多,公司海外市場融資也并不具有普遍性,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此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場外市場以及小貸資產證券化也很難解決小貸公司的融資問題。
場外市場流動性不足
記者統計發現,去年年底以來,已有5家小貸公司掛牌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其中浙江股權交易中心2家,齊魯股權交易中心3家,在國內7000多家小貸公司中占比甚少。
目前各股權交易中心采用的是存量掛牌方式,東部某省金融辦人士稱,“股交中心存在流動性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掛牌價一般高于股本價,掛牌會利于提高股權價值,但通過股權轉讓解決企業融資問題還很難實現。”
新三板市場的融資功能顯然也不令人樂觀,上述金融辦人士介紹說,“我們也與全國中小企業股權交易中心有所溝通,為在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的小貸公司轉至新三板開辟綠色通道,但新三板的融資功能也需時間檢驗。”
發行私募債是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另一融資手段。據記者了解,目前,浙江股權交易中心和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已有5家小貸公司發行定向債,融資規模在3000萬~5000萬元之間,資金利率基本維持在8.5%,加上中介費用,小貸公司發債的綜合成本大約在9%左右。
這一資金成本基本接近銀行貸款利率,作為全國首例小貸公司定向債的發行主體,紹興縣匯金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相關負責人說,“銀監會曾發過指導意見,對小貸公司的銀行貸款做出了部分限制,如小貸公司最多只可以向兩家銀行金融機構融資,且對外融資比例不超過凈資本的50%。”
在股交中心掛牌并非發行定向債的必要條件,但掛牌企業顯然更有優勢,浙江股權交易中心相關人士說,“對小貸公司而言,因其金融機構法律地位不明確,相對于實體企業,當地金融辦并不支持此類企業掛牌。”
資產證券化難復制
今年9月份,東證資管阿里巴巴1號至10號專項管理計劃獲批,其中,1號、2號資管產品已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募集資金均為5億元,市場人士一度認為,小貸資產證券化是化解小貸公司資金困境的一大途徑。
“阿里小貸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很難復制。”上述東部省份金融辦人士說,“我們之前曾考慮過具體實施方案,并與中信證券、民生證券等券商有所接觸,但無論從哪個層面看都較難操作。”
據記者了解,大部分小貸公司能接受10%以下的資金成本。“小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公開發行,資金成本超出了我們能承受的范圍,并且周期偏長,程序繁瑣,而定向債最快2個月就可以發行完畢。”山東聊城某小貸公司負責人說。
在券商看來,小貸公司經營范圍受限,規模有限,不符合券商設立資管計劃的要求。雖然監管層對于券商專項資管計劃無最低規模要求,但考慮到管理費等原因,券商資管產品一般規模都不低。
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至今尚在存續期內的1900只資管產品份額合計4214.11億份,平均每只2.22億份,而央行最新的小貸公司運行情況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國7398家小貸公司貸款余額僅7534.5億元,平均每家僅1.02億元,與單只券商資管產品規模相距甚遠。
“小貸公司經營范圍一般僅限區或縣,即使將多家小貸公司的融資需求打包,也未必符合券商對小貸的質量要求。”上述金融辦人士說,東證資管阿里系列資產證券化產品只能是特例,因為阿里小貸本身資產規模較大,且詳細掌握客戶信用情況。
在業內人士看來,小貸公司海外上市吸納資金回流程序繁瑣,借殼離岸公司又使得當地稅收有所損失,因此監管部門往往更希望小貸公司通過吸引民間資本融資,成為民間沉淀資本以及中小企業之間的資金橋梁。(來源:證券時報)
|